王萌教授、Rolf Mueller教授聘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作者:admin时间:2008-12-13

物理学院2008年人才引进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刚刚公布的2008年聘任的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名单中我院王萌教授、Rolf Mueller教授榜上有名。至此,我院已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三名。

2008年山东省新聘泰山学者60人,其中高校领域30人、企业院所领域30人。在高校领域中,我校共有3人,其中2人属于物理学院。王萌教授被批准为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点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Rolf Mueller教授被批准为第一批“因人设岗”的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名称是仿生声物理。

新增两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将为我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萌教授简介:

王萌教授生于1970年4月,江苏东台人。199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在德国波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ATLAS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引进回国,目前为中科院高能所副研究员、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研究员、中方二级经理之一,负责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物理和离线系统,是国家973计划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中“物理分析平台的建立”课题负责人。

主要业绩:(1)在高能所学习和工作期间,参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北京谱仪 (BES)实验,主要包括:端盖簇射计数器离线刻度,Ψ(2S)总数的测量,J/Ψ轻子道衰变分支比的测量,数据获取系统的运行维护,BES2运行的监测和显示系统的设计和建造等。(2)于1997-2000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参加丁肇中先生领导的L3实验期间,作为特聘的快总线专家,全面负责L3数据获取系统的快总线和事例组装系统。(3)于2001-2006年在德国波恩大学读博士期间,参加位于汉堡的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的电子-质子对撞机(HERA)上的ZEUS实验,主要从事物理分析工作,进行了轻子味破坏的研究,首次测量了深度非弹性散射电性流反应中的粲夸克产量。(4)于2006-2007年在参加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实验期间,完成了多变量最大似然法τ轻子的鉴别,提出了对各子探测器触发系统数据质量控制的统一的解决方案。

Rolf Mueller教授简介:

Rolf Müller教授出生于1969年1月,于1998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uebingen)获得博士学位,曾荣获最佳博士生奖(summa cum laude)和博士论文奖(dissertation award),于1998-2000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电机工程系智能系统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于2003年赴德国图宾根大学主持仿生实验室。2005年6月来山东大学任教,为山东大学带来了300万人民币的国际合作项目——定型智能生命启发阵列系统。该项目是在欧盟委员会“生物启发智能信息系 统”科技规划启动项目中“第六框架纲领”的一部分,总计经费5.85百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850万元),需要4年完成,Rolf Müller教授领导的小组以蝙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及数值仿真研究蝙蝠的声纳特性。 Rolf Müller教授是国际前沿性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取得了诸多国际前沿性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研究成果,目前已出版专著及章节四部(篇),发表论文几十篇, 两年来仿生领域国际会议均支付所有费用邀请其作专题报告。

相关链接:

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08/11/28/art_281_170211.html

http://www.view.sdu.edu.cn/news/news/sdyw/2008-12-12/122906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