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作堂
作者:时间:2017-05-11
职称 教授 研究方向 基本粒子物理
邮箱 入职时间 1997年1月


基本信息
姓名
梁作堂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10
学历
博士研究生
学位
博士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
基本粒子物理
学术兼职


研究领域简介
研究方向:粒子物理理论.
研究兴趣:高能反应过程的自旋效应、强子结构、高能强子化机制等。
国内外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0年入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分别于1984年与1987年获学士与硕士学位,导师谢去病教授,之后留校工作,其中1988年7月至1989年7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合作科研;1991年初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孟大中教授,1994年2月获博士学位后留该校工作,1997年1月回山东大学工作,1998年5月聘为教授,同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瑞典隆德大学、意大利底里亚斯特萨拉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从事粒子物理理论研究。2001年9月至2007月12月担任物理学院副院长,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担任物理学院院长、兼威海分校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院长。2002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理论物理专款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论文、著作、专利
Recent publications e.g.,
[1]. Rui-qin Wang, Feng-lan Shao, Zuo-tang Liang, 2014,
“Baryon-anti-baryon flavor correlation in quark combination models in heavy ion collisions”,  
Phys. Rev. C90, 017901 (2014).
[2]. Yu-kun Song, Jian-hua Gao, Zuo-tang Liang, Xin-Nian Wang, 2014,
“Azimuthal asymmetries in semi-inclusive DIS with polarized beam and/or target and their nuclear dependences”,  
Phys. Rev. D89, 014005 (2014).
[3]. Yu-kun Song, Zuo-tang Liang, and Xin-Nian Wang, 2014,
“Nuclear suppression of azimuthal asymmetries in semi-inclusive 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 off polarized targets”,
Phys. Rev. D89, 117501 (2014).
[4]. Shu-yi Wei, Yu-kun Song, Zuo-tang Liang, 2014,
“Higher twist contribution to fragmentation function in inclusive hadron production in e+e- annihilation”,
Phys. Rev. D89, 014024 (2014).
[5]. Long Chen, Jian-hua Gao, Zuo-tang Liang, 2014,
“Nuclear dependencies of azimuthal asymmetries in the Drell-Yan process”,
Phys. Rev. C89, 035204 (2014).

For more, please refer to: http://inspirehep.net/search?ln=en&ln=en&p=find+a+liang%2C+zuo-tang+or+liang+zuo-tang+or+z.t.+Liang
科研项目
(13) 2014.1–2018.12: “高温高密核物质形态研究—课题六:RHIC 中极化的质子-质子(核)反应中的 核子结构研究”,科技部973计划,2014CB845406,400.0万,课题负责,进行。
(12) 2014.1–2017.12: “高能反应过程的碎裂函数及其自旋依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11375104,72.0万,负责,进行。
(11) 2011.1–2014.12: “核子结构与高能反应过程的自旋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11035003,240.0万,负责,完成。
(10) 2010.1–2012.12: “核子自旋结构与高能反应过程的自旋不对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10975092,40.0万,负责,完成。
(9) 2006.1-2009.1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60万, 完成。
(8) 2002.1–2006.12: “QCD相变理论与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每年约3-5万,参加,完成。
(7) 2002.1–2004.12: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万,完成。
(6) 2000.2–2003.2: “强子反应的自旋效应与QCD微扰非微扰边界性质”,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71010,1.5万美元,完成。
(5) 2002.1–2004.12: “高能反应强子化过程中的自旋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10175037,15.5万,负责,完成。
(4) 1998.1–2002.12: 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面向21世纪理论物理重大前沿课题”,95—预选—08,每年1万,青年成员,完成。
(3) 1998.1–2000.12: “夸克轨道运动及强子反应过程的自旋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19775032,7.5万元,负责,完成。
(2) 1998.1–2000.12: “高能碰撞衍射分解机制与自旋效应”,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6万,完成。
(1) 1997.1–1999.12: “强子的自旋结构和强相互作用过程的自旋依赖性”,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3万,完成。
获奖项目

更新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