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iTPC升级现场评审及能量扫描物理研讨会
作者:gaoss时间:2016-12-08

    2016年12月3-4日,“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举办了“STAR-iTPC upgrade and Beam Energy Scan Physics”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此次研讨会为我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评审交流会。

    12月3日是RHIC-STAR国际合作组对我校承担的时间投影室(简称iTPC丝室)研制的现场评审,对包括原型研制、性能测试、批量制作准备情况进行审查。评审专家组由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资深研究员Flemming Videbaek和Bo Yu、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资深研究员Kai Schweda、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金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陈宏芳教授、清华大学王义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王建松研究员7位专家组成。iTPC项目山大负责人徐庆华教授对iTPC探测器的研制准备情况、制作流程和工艺做了详细介绍,主要参与者杨驰博士介绍了质量控制及探测器测试计划,随后专家组进行了提问及讨论。3日下午,评审组成员对iTPC实验室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现场观看了绕丝机、丝张力检测、涂胶及落丝流程的现场演示。随后专家组对保证丝室质量、批量制作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的质询,认为中国组研制iTPC丝室的技术基本成熟并为批量研制做了认真的准备,特别是对8月份的专家咨询会以来的多项进展感到满意,认为对几个具体问题进一步完善后即可开始批量制作。

    4日的研讨会主要针对RHIC-STAR能量扫描实验的物理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及实验分析的进展进行了交流。会上就STAR实验最新结果及未来研究计划特别是RHIC能量扫描计划进行了全面介绍,随后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就iTPC升级后的主要物理目标,即强相互作用物质相变研究及相变临界点的寻找,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的进展做学术报告。STAR中国组负责人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马余刚研究员、黄焕中教授、王福强教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刘峰教授等主持相关交流和讨论,为2019-2020年进行的能量扫描实验给出了理论指导。

    iTPC探测器升级将对STAR时间投影室的内扇区丝室进行系统升级(inner sector of TPC, iTPC),是RHIC第二期能量扫描计划最重要的探测器升级项目之一,该项目中读出丝室的制作及测试由STAR中国组负责。按照STAR-iTPC项目的进程要求,批量制作将于2017年初开始,2018年完成并运到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安装测试及正式运行。山东大学为主承担STAR-iTPC探测器研制,是继1990年代承担ATLAS上的TGC研制以及近期承担ATLAS升级sTGC研制的又一项探测器研发的重要科研任务,为我校粒子探测器技术研发以及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