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CMS希格斯物理最新进展与高粒度量能器介绍
报 告 人:张华桥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邀 请 人:李海峰
报告时间:7月8日(周一) ,14:00
报告地点:青岛校区N7 -122
报告摘要:
LHC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LHC上通用谱仪的ATLAS和CMS探测器,仅在一期运行中就发现了希格斯粒子。目前LHC第二期运行结束,在更高的13TeV质心能量下,ATLAS/CMS采集了比第一期多5倍的数据,从而能够对希格斯粒子的性质进行细致的研究。本报告首先将介绍CMS实验上最新的希格斯物理结果。同时,为了在高亮度LHC下采集到第二期多20倍以上的数据,需要对CMS探测器进行升级,而CMS高粒度量能器是CMS最主要的升级项目之一。量能器作为高能物理实验的主要仪器之一,对实验精度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基于硅和闪烁体的大面积,高颗粒度的取样型量能器能够提取粒子簇射的详细信息,从而精确测量发生簇射的带电粒子和中性粒子的三维位置,能量,和时间信息,号称5D量能器。CMS高粒度量能器源自于CALICE合作组几十年来用于ILC等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上高粒度量能器设计,是高粒度量能器方案的首次大规模运用。它计划取代现有CMS实验的端盖量能器,在高亮度LHC下运行。相比于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设计,CMS高粒度量能器需要承受至少高2个数量级以上的辐射,平均140的堆积事例,以及40MHz的对撞频率,设计建造具有更大的挑战。本报告同时将介绍CMS高粒度量能器项目的选择,原型机的建造及性能,目前的状况,以及未来的计划。
报告人简介:
张华桥,男,1980年9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法联合培养博士。2003年学士毕业于武汉大学,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法国艾克斯-马赛第二大学,2008-2010年在法国马赛粒子物理中心做博士后,2010-2013年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大学做博士后,2013年至今在高能所工作。研究方向为高能对撞机实验物理。先后参与ATLAS液氩量能器的实验束测试重建,标度,触发,运行等工作,现作为中方负责人参与CMS高粒度量能器研制,承担高粒度量能器北京硅模块中心的建设工作。此外他在希格斯物理,顶夸克物理和新物理寻找方面领导过多个国际研究课题,包括首次发现单顶夸克tW产生过程的实验证据并在后续研究中精确测量|Vtb|;主导ttH多轻子末态的可行性研究并对ttH的最终实验发现作出关键性贡献;寻找激发态底夸克新物理等。其中ttH的发现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并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18年十大物理亮点之一。共发表合作组论文800余篇,其中直接贡献20余篇。